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乙巳年实用版三僚大通书
2024-09-15 08:46
发布于:广东省
三僚大通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真君
曾真君,白事网4008341834字昭圣,号『麒麟先生』,男、汉族,生于一九八零年八月,出生于堪舆世家,世居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是堪舆祖师杨筠松第三十八代嫡传弟子,堪舆祖师曾文辿第三十七代嫡传子孙,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三僚堪舆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自幼受三僚堪舆文化的熏陶,爱好堪舆,聪颖好学,博览群书 ,秉承家学,熟诵祖传堪舆典籍,虚心且益于曾廖两姓地师,博取众家之长。得益于习堪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耳濡目染三僚曾廖两姓堪舆国师、钦天监博士、明师、等先贤用堪舆之术夺神功、改天命,造福救贫的事迹。
在祖父、父亲与叔伯传授三僚堪舆文化之外,自小得族中堪舆名宿喜爱幸得多位族中堪舆好手指点,得悟祖传之技,现从事堪舆实践已二十多年之久,能把祖传之技运用于实践。其父曾广钦(生于一九五零年八月) 男、汉族,堪舆师、预测师。祖父曾纪桥民国明师,太祖父曾传海清同治朝钦天监之五官司历,以上代代均从堪舆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僚大通书》实用版
内容丰富 详解如下:
一、三僚大通书便览图
二、三僚大通书顾问
三、三僚风水文化
四、择日常识
五、六十甲子日时辰吉凶祥查
六、二十四山宜忌便览
七、择日全章
1、竖造,2、安葬,3、嫁娶,4、祭祀,5、杂篇全章。
八、奇门日时局便览
九、神煞篇
十、二十八种吉日红课亮点
如下:
1、甲辰年太阳太阴到山吉课;
2、二十四山造葬每月吉日吉时参考吉课;
3、仙命入殓移柩逐日吉课;
4、除灵罢服周堂值日吉课;
5、仙命火化吉课;
6、进骨灰塔楼位吉课;
附带:
A、六甲子日时正冲流年图;
B、六十甲子日入殓安葬的呼年岁之人吉课;
7、嫁娶吉日吉课(五十岁至十七岁的女生);
附带:
A:嫁娶便利要诀;
B:男女合婚便览,食神有气干支表;
8、订婚请期日课;
9、新婚吉星宿安床吉课;
附带:
嫁娶坤造食神有气定居表;
10、乙巳年嫁娶吉课;
11、裁衣合账选便吉课;
12、订盟纳采完聘吉课;
13、作灶演卦吉课;
14、入宅安香周堂吉课;
15、安床吉课
16、洽火日课;
17、竖招牌挂匾吉课;
18、开市营业开张求财吉课;
19、祭墓吉课;
20、牧养纳畜造稠吉课;
21、动土吉课;
22、破土启攒捡骨起金吉课;
23、出国旅行观光吉课;
24、设斋醮祈安法会吉课;
25、祈福酬神谢愿吉课;
26、神佛开光点眼选便吉课;
27、购买新旧车及交车吉课;
28、经络及按机器吉课;
十一、十二月月日时便览,每月每日的亮点如下
1、每月有月家吉神、月家凶神便览;
2、每日有时辰吉凶便览;
3、每日有事宜便览;
4、每日有事忌便览;
5、每日有吉神便览;
6、每日有凶神便览;
7、每日有贵人登天时便览;
8、每日有冲生肖便览;
9、每日有三杀方位;
10、每日有农历、新历、星期便览;
11、每日有紫白便览;
12、每日有纳音五行便览;
13、每日有十二建星便览;
14、每日有二十八星宿便览;
15、每日有宝义专伐制日便览
16、日子有造葬山方便览
17、日子有嫁娶便览;
18、日子有正冲便览;
19、日子有的呼便览;
20、日子有胎神占方便览;
21、日子有乌兔太阳、太阴突出标示便览;
22、日子里有大偷修日特别标志便览;
23、日子有特别标注勿探病、勿拆灶、勿修灶、麒麟日、天赦日、凤凰日、诸神朝天日等便览;
24、日子有二十四季节便览;
25、日子又土黄用事时辰便览;
26、日子有社、伏、霉日便览;
十二、安后土(福德正神)方位
十三、八宅配纳卦开门安灶方法
十四、下一年吉凶方位便览
三僚大通书文化
《三僚大通书》前身是《堪舆通书》、《天文历法通书》,始于唐末宋初风水祖师杨筠松、曾文辿、廖金精三位仙师在三僚著书立传,于明永乐三年仲冬(1405年)岁次乙酉,明永乐朝国师钦天监博士曾从政、廖均卿两位一起把《三僚大通书》编辑到《永乐大典》,所以《三僚大通书》一直是皇家宫廷使用书籍,到清同治朝钦天监五官司历曾传海,列为祖传书籍,其内容含天文历法、堪舆地理、各种日课、各种吉凶神煞。其中日课、历法是它的精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哲理性强,特点鲜明。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中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三僚大通书》是通过历史的传承,经三僚国师、钦天监博士、明师不断考察、不断探索、不断去伪存真、不断修正、不断吸取天文历法渊源的精髓,现代化编辑过程中经过众多三僚曾廖两家风水前辈与亲朋好友、同行、曾广钦(曾真君的家父)、族里叔伯兄弟及师兄弟们共同反复审查校对,增补精华、优化完善,谱写成一本实用、便捷的日历工具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