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祭丧礼中的人文精神丧葬一条龙要多少钱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5 23:32

  原标题:死亡不仅是告别,丧葬一条龙要多少钱更是归来

  日前,“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法生做了题为《告别与归来——儒家祭丧礼中的人文精神》的演讲。他通过分析传统的祭丧礼,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人生意义与归宿。

  生和死

  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件事

  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这是葬礼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中国人不是从今天才开始考虑的,我们已经考虑了5000年之久。儒家、道家、佛家对这个问题都有非常高明的见解,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发扬和关注。

  在今天大多数人的理念中,死亡就是告别,永不再见;但是儒家不这么认为。儒家认为通过葬礼而安定的死亡不仅是告别,更是归来,不仅是分离,更是团聚。死亡不仅是死亡,更是永生,是生命永恒意义的获得。

  生和死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件事情。庄子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但是,死亡虽然这么常见,它却又极其不平常,死亡是哲学问题、宗教问题。历史上所有的大哲学家、大宗教家都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死亡,比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这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只有人知道自己终将死去,只有人赋予了死亡仪式和意义,动物是不会的,植物更不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意义是由死亡来赋予的。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认为,生死是一体的,不能把生死打通的智慧,就不是智慧。佛家的一个主要观点是,除了生死之外没有大事。对于生死,儒家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老百姓对生命的理解往往是在葬礼中才领悟到的,一个民族只有慎重地对待先人的葬礼,老百姓的道德积淀才会越来越深厚。因此,儒家对于葬礼的研究在全世界是最细致、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老人们对于死亡并不是那么恐惧。像我的祖母,老人家96岁高寿临死之前,神态安详。她问我母亲现在几点了,我母亲说6点,她说8点差不多。她真的是非常从容地等待死亡的来临。我母亲也是这样,她80多岁去世的时候,拒绝了所有的治疗,平静地走完人生的道路。我这两位先辈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们为什么面对死亡能如此从容和淡定?我想,是因为我们几千年的乡土文明孕育了她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她们知道她们的生命是有归宿的,所以才能在离开的那一刻这样从容不迫。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尤其是儒释道长期孕育的结果。

  死亡是什么?在我看来,死亡是一种赋予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仪式。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焉知生?这样才构成一个生命往复的循环。

  我们的信仰体现在六个字:

  敬天、崇圣、法祖

  我在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工作,经常和很多西方学者接触,他们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人没有信仰,你们不去教堂哪有信仰?

  钱穆先生对此有个精彩的回答,他说:我们中国人是不去教堂,但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教堂,因为我们的家里有历代的祖先牌位,而且有完备的祭祀礼仪。当年陆游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是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家里已经没有祖先牌位,也很少进行家祭仪式了。而我们去海外考察华侨保存的中华传统文化,去韩国、日本考察,还能在那里看到1000多年前从中国传去的完整的家祭礼仪。

  其实,中国人是很有信仰的,我们的信仰体现在六个字——敬天、崇圣、法祖。今天,我们重点来谈一谈“法祖”。

  “法”就是效法、取法的意思。法祖具体来说怎么做呢?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逝世后其家人都要为其制作牌位,作为逝者灵魂离开肉体之后的安魂之所。牌位一般用木板制作,呈长方形,下设底座,立于桌案之上。牌位又叫神祖牌,也叫灵位。在古代,葬礼仪式上有这样一个环节:死者的儿子捧着一个牌位,上面写着死者的名字,棺材一入土,就有人用红朱砂一点,表明死者的身体已经归入土地,但是他的灵魂来到了牌位上。一般来说,由死者的长子把牌位请到家里放3个月,表示对死者的留恋,3个月以后牌位被送入祠堂,和历代祖先牌位放在一起。

  这个葬礼仪式其实满含着深意。人的肉体虽然死了,从物质的属性来看,人和动物、植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人在宇宙中连一粒灰尘都不如。但是,人因为灵魂而伟大。在儒家看来,死亡绝对不仅仅是告别和分离。

  那些海外华侨当年一穷二白,远渡重洋,但他们的行李里都带着一样东西,那就是永不放弃的祖先牌位。在我们的走访中,我发现很多东南亚华人到现在还恪守着传统的家祭仪式。

  香港有一位大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去年刚刚去世。他的儿子曾经到我们书院来做讲座。因为田先生在大陆捐助了几百所学校、图书馆以及医院,我就问他: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你们的?他说:我爸爸很少耳提面命地教育我们,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至今难忘。每到春节的时候,我们田家所有人都要祭祖,我爸爸跪在最前面,要向祖先汇报一年来的情况,当讲到他这一年有什么失误或者某个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时,父亲就在前面失声痛哭,那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害怕的时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转化成现代形式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祭祖先,祖先有灵魂吗?祖先能知道吗?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大半生。后来我研究儒学,对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在《礼记》中,孔子的学生宰我曾经问孔子:祖先去世以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儒家认为,人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是人的魂器,第二是人的体魄。人的体魄终究要化为泥土,它是短暂的,它和自然界的其他物质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人有灵魂,这个灵魂是一种器。《礼运》有云:“体魄则降,知气在上。”当你的亲人刚刚去世的时候,你会感觉空气中有一种让你伤感的东西,那就是逝去亲人的魂气。后来南宋的朱熹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写成了《朱子家礼》。南宋以后《朱子家礼》传到了越南、日本、韩国,现在韩国的家祭基本上仍是按照朱子的方式。中国古人认为,祭祀祖先的牌位比上坟更重要,因为坟里埋的是祖先的遗骨,遗骨早已烂了,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品德、精神、理想是永恒的。

  我这几年考察了一些海外华侨的葬礼,他们的葬礼有3天的,有5天的,有7天的,台湾地区有的葬礼甚至达到20多天。他们的葬礼虽然也进行了一些简化,但是,这种简化依然保留了中国人安顿生命、让逝者有尊严的仪式感。其实,无论是3天还是5天的葬礼,这几天的时间为的是给逝者一个人生的总结、追念,为的是给后来者找寻人生的意义。我们目前国内的殡葬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单纯强调简化。原来在我的老家山东农村,葬礼仪式一般要持续3天,现在有的地方把葬礼改成两天,甚至1天。如果单纯强调简化,那么我们就会把葬礼中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完全忽略了,这样也就会把生命的意义完全忽略了。

  在韩国,他们主要的葬礼仪式仍然是中国儒家两千年以前的形式。比如,只要是晚辈,不论关系远近,都要在死者遗像前磕头。出席葬礼有不成文的着装规定,男士一律穿黑西服、系黑领带,而且领带是专用的,直系亲属一般要穿孝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殡当天要举行“路祭”。也就是身穿黄白相间丧服的大汉列成两队,将棺材高高托起,途中要经过事先搭好的“独木桥”,此时站在棺材前方的“引路人”会喊着号子指挥前进,路两旁则是穿素衣、戴麻布箍的舞者表演“安魂舞蹈”,场面相当隆重。葬礼中的“路祭”,它的意义在哪里?意义在于,这个人走了一辈子的路,从此之后再也不走这个路了,我们要在大路上最后祭奠他,送他远行。

  虽然,传统的祭礼、丧礼不能完全搬到今天,但是其中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那就是安顿生命、养生送死。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华文明叫作礼乐文明,我们没有基督教那样的宗教,我们中国人的意义、价值、尊严、人格是靠两个字撑起来的——礼乐。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自称为礼乐民族,只有中华民族有这个称号。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重建、爱护礼仪,让它与时俱进。我们当今的社会经济成就很大,但是人们在道德精神方面有很多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人的心灵无处安顿,人生的意义无处追寻,这就需要我们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构建起一个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殡葬改革应该把传统祭丧礼中的人文精神转化成现代的形式,让人们易于接受,又能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承前启后、幸福美满的人生。(演讲 赵法生 整理 记者 徐蓓)

+1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