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4 06:02

随着人们对死亡的科学认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置死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和习俗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殡葬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葬式基本样式是以土葬为主调,在陵园里,建立石碑,刻以逝者的生平,安葬逝者,这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入土为安。可是这样的土葬存在很多弊端。

一、传统殡葬的弊端

传统的丧葬主要是土葬,因为人们始终坚信,阴间在地底下,死者在那儿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但土葬的种种不可避免的弊端成了当前殡葬改革的理由。

1、传统殡葬浪费大量的土地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人人都要土葬的话将会出现死人同活人争地的现象。一定数量的土地用做坟地,将相对减少农民的住宅面积和耕地面积。而且我国人口众多,总消耗量将是个庞大的数字。加上其他方面的木材消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状况。

2、传统殡葬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在公墓中,出现了大片大片密集而拥挤的高坟大墓,材质从砖、水泥、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越来越高档,越来越坚不可摧。日积月累,这些坚硬豪华的墓群最真实的永久性占地,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死人不断地增加,骨灰不断增加,而墓碑越来越多,墓地也越来越大,石雕也越来越上档次,给地面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很难风化。

二、树葬的内涵

笔者认为,公墓只不过是把骨灰集中安葬在一起,是骨灰安葬的一种形式,公墓的占地面积就一个地区来讲,如果一个县级按100亩地来建设公墓,全国有多少个县?!而且公墓的占地年限一周期为50年,也就是说50年土地不能作为它用。因此,公墓从广义上讲是在执行殡葬改革,而实际上,公墓的基本样式还是土葬,公墓只是推行火化改革的第一步,是长期殡葬改革的一个过渡环节。

人们坚持土葬无非是“入土为安”的观念指导,观念很重要,其实“入土”是否就一定指土葬呢?答案是否定的。把骨灰撒向深海、撒向森林、撒向田野,一样都是“入土”。这既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又不留下让人忌讳的任何痕迹。因此,笔者认为的“绿色殡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

对于树葬,各地有着不同的表达。有的地方认为树葬就是“死后不留骨灰,不要棺木,将骨灰深葬树下”;有的地方认为“树葬就是把死者的骨灰撒在树的根部,以植树代替做墓,达到人树合一的境界”。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观念中树葬的基本做法就是:在地下部分,不修建工程而将逝者的骨灰直接采取播、深埋等方式进行处理;在地上部分不做墓立碑二代之以植树种草。很明显,这是一种不保留骨灰的一次性骨灰处理方式,这也是它与其他传统骨灰处理方式的根本区别所在。

三、树葬的意义

树葬是种骨灰撒葬形式。在许多省市的殡葬管理法规中,对撒葬、深埋等骨灰处理方式明确予以提倡,这类骨灰处理形式被普遍认为是骨灰安葬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它的出现具有时代意义。

1、树葬一般在地上地下不介入人为工程,因此不会对土壤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破坏,再种上树木,有利于土壤微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水土涵养保持,同时绿化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时代潮流。

2、树葬将逝者的骨灰直接采取播撒、深埋在底下,真正迎合和满足了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相吻合。而且,50年或百年后,树木成材,成为参天大树,为子孙后代造福。

3、任何传统骨灰处理方式中所包含的各类风险和义务,诸如对骨灰的保管义务、工程的质量保证等等,在此几乎都已自然消失,这对公墓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笔者认为,应该倡导并呼吁在可能的情况下,政府出台殡葬改革配套的硬性政策,推行树葬。相信在政府的政策规范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以及广大殡葬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最终目的。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