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贵阳10月19日电(记者 卢冠琼 李拓)“这是‘上轿衣’,白事一条龙有哪些服务土葬也叫‘丧葬衣’,主要流行于安顺、普定等地。这套衣服,苗族人一生只穿两次,结婚的时候穿一次,然后过世的时候再把它穿走。我们苗族人有个习惯,过世的时候,要穿最漂亮最艳丽的衣服,因为我们是迁徙民族,过世的时候,要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五彩黔艺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自西部方言苗族的青年小伙儿徐霖的讲解,吸引了在场的网媒代表们。
博物馆展厅中央的苗族服饰做工精湛。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10月18日,在贵阳参加第十六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网媒代表一行来到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参观,感受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一走进博物馆大门,放置在展厅中央的6件苗族服饰立即引发记者们争相拍照。尽管隔着玻璃橱窗,闪亮的服饰光泽依然不可阻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6件苗服来自于不同的苗族分支,代表着一定高度的工艺水平。然而,苗族支系繁杂,分支远不止6个,自明清起便有“百苗”之说。苗族的服饰更是多达170余种,各有千秋的它们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多彩贵州,在苗族服饰中可见一斑。
穿在身上的史书 工匠精神跨越千年
记者参观发现,馆内藏品以贵州少数民族,特别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服饰及生产生活实物资料为主。仅贵州少数民族精品服饰就有300余套,其中苗族服饰几乎包含“百苗”的所有服饰类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徐霖向记者介绍,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3700年前——公元前2500年前,苗族居住于黄河、江淮流域一带,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苗绣的发展是西周、战国时代的产物。由于古代贵州少数民族迁徙无常,易俗变服成为常态,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苗族服饰的多样化风格。徐霖解释道,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苗族穿戴习俗不同,而且保留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例如,台江施洞苗族的女装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一件衣服上都记载有先祖迁徙途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苗族古朴的原始信仰、图腾崇拜。徐霖解释道,“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妇女们用刺绣代替文字记载。因此,这些服饰上精美的刺绣图案被专家们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左侧苗服为“妈妈辈”所穿,右侧的苗服适合“奶奶辈”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这是未婚少女穿的盛装,非常华丽。这是‘妈妈辈’穿的,这是‘奶奶辈’穿的……”徐霖介绍,苗族妇女的服装分为常服和盛装两种。常服很少有装饰,盛装在参加节庆或重要场合穿着,有丰富的纹饰。未婚和已婚妇女在服饰上有清楚的区别,青春少女的服饰色彩华丽,老年妇女服装朴实无华,甚至会将年轻时所绣制的花衣颜色染沉,以呈现长者的低调内敛。
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多次提及“蝴蝶妈妈”引发网媒代表们的好奇:“蝴蝶妈妈”是某位心灵手巧的苗族代表性人物吗?经过了解,大家才得知,原来“蝴蝶妈妈”是苗族人民的图腾。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苗族创世说中,相传有一颗巨大的枫树孕育了一只美丽蝴蝶,蝴蝶与河水中的泡沫恋爱生了十二只蛋,但是蝴蝶并不会孵化,就请了脊宇神鸟帮助孵化,于是,雷公、人类的始祖姜央、龙、象、水牛、羊、虎、蛇、蜈蚣等十二个兄弟相继出世,世界万物开始共融共生。蝴蝶便成为了苗族的图腾,苗族人亲切地称呼其为“蝴蝶妈妈”。在参观中,记者看到,许多苗族服饰上绣有各种蝴蝶,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博物馆的另一名工作人员陈月朗指着一件丹寨雅灰苗族无领对襟蝴蝶衣(男装)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传统的“蝴蝶衣”用彩色绸缎或蚕丝板作为衣服的质料,上以鲜艳的剪贴平绣作装饰,有较为强烈的视角冲击力,一件做工精湛的“蝴蝶衣”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还有这件衣服,十三年才穿一次,只在牯藏节的时候穿。但是制作时间至少要两三年。”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件榕江新华摆贝苗族无领对襟牯藏服,上为衣,下为飘带裙,衣裙相连,裙摆下端缀有白色鸡毛。陈月朗向记者介绍,当地盛行十三年过一次牯藏节,该节日是苗族最大最隆重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节日期间,牯藏头们要穿牯藏服,头戴银抹额,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敬。
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盛装做工之精细、绣制之用心,让记者们不禁感叹“工匠精神穿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