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扑面,阳光融融。在一片松柏林旁,两座高高的花坛沿景观河而建,花坛里群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是不是比一些公园还漂亮?生态、美观、新颖,这是我们一贯的设计理念。”工作人员边走边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说。这里是崇明五个经营性公墓之一、位于新河镇民生村的瀛新园,园区今年在景观河边新建了两座占地21平方米的花坛,共可安放骨灰盒200个,即将开始销售。和传统葬式相比,这种“河边花坛葬”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
瀛新园今年新推出的河边花坛葬。瀛新园供图。
新式的“河边花坛葬”,是节地生态葬的葬式之一。所谓节地生态葬,是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义重大。去年年初,国家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去年12月,本市民政局、发改委、规土局、环保局等部门也联合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本市葬式结构正在悄然改变,节地生态葬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但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移风易俗难等问题。如何才能让节地生态葬走得“更远更好”?
推广刻不容缓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早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之前,本市就已经开始在各公墓推广各式生态葬。2008年,本市就已开始研究推行复式家庭葬,并在淀山湖归园、颛桥寝园等公墓进行试点,要求在墓基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的基础上对墓穴进行地下纵深开发,实现多位家庭成员的合葬。2011年,本市首家大型节地生态墓区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揭牌,生态墓区占地约35亩,计划可安置10万穴。“节地生态葬墓区”采用“无碑深埋”的形式,逝者的骨灰放置在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内,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墓区中不设墓碑,所有入葬者的姓名都刻在一面纪念墙上。2012年,本市9个区的民政部门在上海市百姓公祭日活动上签约,意味着这种节地生态葬开始面向全市推广。
推广节地生态葬的核心考虑,是应对“死墓危机”。上海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多数市民仍持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选择传统墓葬的市民依然占大多数,售价5万元到10万元、使用年限为70年的传统立碑式墓地仍是多数市民的首选。但不容乐观的是,上海规划测算的公墓土地面积总量7000多亩,目前已所剩无几,为避免今后面临“无地可葬”的尴尬局面,推广推广小型墓(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和节地生态葬刻不容缓。
崇明区殡葬管理所负责人张国飞告诉记者,节地生态葬既满足了安葬需求,也是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保护。以崇明瀛新园为例,该园自2005年开园以来,已先后推出景观壁葬、水景葬、可降解生态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式,目前园内常生苑水景葬(在喷泉水池内融入节地葬)36穴已全部售罄,生态花坛葬(不建石箱,骨灰直接入土)708穴已售出702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是园内‘普爱苑’生态葬:不单独立碑,采用玉米壳制成的可降解骨灰盒,骨灰盒充分降解后土地可循环利用,占地仅0.04平方米,使用年限为10年,相比普通墓地约1.3平方米的占地和70年的使用年限,生态葬的利用率约为普通墓地的200多倍。”
为何叫好不叫座
不过,节地生态葬虽好,但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推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说服人们在殡葬习惯上移风易俗。
去年11月,家住崇明区的张先生的至亲离世。在选择安葬方式时,张先生兄弟姐妹几个讨论了好几天,最终还是放弃选用水景葬、花坛葬等新颖葬式,选购了传统墓地。张先生对记者坦陈了他的顾虑:“生态环保好是好,但如果我真的选择了生态葬,亲人朋友会不会在背后指指点点,说我心疼钱?而且,一些生态葬式是骨灰直接入土,还有些是用可降解骨灰盒,这很难让人接受。”
瀛新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众多节地生态葬式里,壁葬是市民接受程度最高的一种方式。“壁葬的价格是传统墓葬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而且骨灰盒、骨灰都是保留着的,这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瀛新园内的景观壁葬常生居。瀛新园供图。
另一个挑战,来自于墓穴的使用年限。在崇明,公益性生态葬所用墓地价格极为便宜,几乎是传统墓地的百分之一,而且不设购买门槛,所有市民均可认购,不过在推广初期应者寥寥,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生态葬墓穴的使用年限仅有10年。资源使用效率是大幅提高了,但一想到10年后就无使用权,不少市民心里还是有些“疙瘩”。另一方面,对墓园经营方来说,生态葬所用墓地售价本就便宜,管理费又只收10年,对园方来说几乎是一桩“亏本买卖”,这也是不少墓园没有推广生态葬或推广力度较小的主要原因。
呼唤“奖补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本市民政局等部门已于去年12月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出努力。《实施意见》指出,到“十三五”末,在确保火化率100%(法规规定除外)的基础上,本市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90%以上,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城乡覆盖率100%,将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让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市民殡葬活动主流。
根据《实施意见》,本市新建公益性公墓、现有公益性公墓存量土地或扩大用地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要达到100%,农村公益性埋葬地全部采取骨灰深埋方式,不留坟头。新建经营性公墓、现有经营性公墓扩大用地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90%以上。
相关奖补保障机制也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此前较长一段时间,本市只对海葬有2000元补贴,选择壁葬、寄存、植树葬、花坛葬、深埋等节地生态安葬的补贴制度未能建立。今后,本市将逐步建立覆盖本市户籍居民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把骨灰存放、壁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撒海、深埋等不占或少占地的节地生态葬式纳入奖补范围,逐步提高奖补力度。
瀛新园内的生态花坛葬。瀛新园供图
瀛新园内的棕榈苑水景葬。瀛新园供图
“奖补机制一旦跟上,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节地生态葬的推广情况将变得更好。”在张国飞看来,推广节地生态葬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级政府、各相关责任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本市《实施意见》就规定要建立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殡葬改革重大问题的商讨研究,共同推广节地生态葬。“今后,我们也将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加大节地生态葬的推广力度,促使安葬需求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让节地生态葬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