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的舰首,殡仪一条龙 殡葬殡葬服务殡葬 4008341834高耸的舰炮,136米的修长身材,沐浴在江城和煦阳光下的西安舰,威风凛凛,气度不凡……
西安舰归来搅动江城武汉
“来啦!来啦!西安舰终于来啦!”22日下午2时25分,在江城武汉八百万市民的热切期盼中,由位于武汉的701研究所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西安号”,缓缓驶过武汉长江二桥,两岸江滩上万市民一片欢腾。
昂扬的舰首,高耸的舰炮,136米的修长身材,沐浴在江城和煦阳光下的西安舰,威风凛凛,气度不凡。
中船重工701研究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触景生情,动情地说:“离家39年的孩子终于回家了!”这艘由701研究所专家们1968年设计完成的战舰,实现了中国导弹驱逐舰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重金购买别人淘汰舰艇的历史,率先冲破了第一岛链的封锁,成为我国海军上世纪70年代的主力战舰。
西安舰徐徐驶来。自从它踏上归途的11个日日夜夜,多少江城人就在把它牵挂,一些性急的市民前日就开车跑到黄冈水域去迎接,整个江城都被它搅动了。作为一代中华名舰,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荣誉,也维系着一座城市的骄傲。
下午3时18分,雄壮的军乐响起,西安舰停靠武汉港20码头。简短的交接仪式后,这艘退役的功勋战舰将继续为海军工程大学教学训练发挥余热。西安舰舰长孙博文感慨地说:西安舰找到了一个好归宿,它将在武汉焕发第二春。
美丽的江城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讯员 胡秉应 许同民 熊峰 记者 陈志远)
701所设计专家深情迎接西安舰
22日下午,701所两位专家应本报特别邀请,专门到汉口江滩现场迎接西安舰。他们中的一位是当年参与西安舰设计制造的总体设计师,另一位则参与了西安舰动力系统的设计。可以说,这两位专家是西安舰顺利诞生的关键人物,他们对这艘驱逐舰怀着特殊的感情。
两位老专家讨论起了当年建设西安舰的情景,从没有任何实际建造驱逐舰的经验,到一艘完全合格的驱逐舰正式投入使用,他们前后共投入了8年的时间。西安舰诞生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位才30岁出头,另一位还不到30岁。但现在,他们已经老了,而西安舰也终于完成使命退役回家。(记者 陈玲 通讯员 周节 凌燕)
舰长孙博文:武汉是西安舰最好的归宿
22日下午3时40分,一片掌声中,西安舰现任舰长孙博文大校走下舷梯,面对记者的镜头和话筒激动地说:“进入武汉的江面就感觉到一股温暖,大江两岸尽是观看军舰的群众,还有一幅幅巨大的欢迎标语。这是武汉人民对军队的热爱。我作为舰长,从内心表示感谢。”
谈及西安舰来武汉永驻并用于海工大的教学训练时,孙舰长说,与她打了十几年的交道,突然离开她,心里肯定难舍难分,但是,让退役的老军舰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应该是服役36年并屡建功勋的西安舰最好的归宿。今后有机会我们还会回来看她。
两个老水兵登舰 鲜花献给老班长
22日下午4时15分,报道过的西安舰上两个老水兵陈军和朱涛,捧着鲜花登上西安舰的甲板后,两个人立即与舰上的战友李班长和魏班长欢腾拥抱。
“7年了吧,在这儿见到你们,真巧!”班长李光明说。
“是啊,离开军舰7年了,你们随舰来到武汉,等你们忙完了,我们请你们大家。”陈军和朱涛答。
昨日上午,陈军和朱涛在岸边等了6个小时,终于盼来了老战友。刚抛完船缆的李班长满手都是油污,朱涛可不管这些,一把拉过他的双手,“兄弟,想死我了!” (实习生 汪路漫 通讯员 胡秉应 记者 汤华明)
家乡人迎接西安舰 挂“满旗礼”过长江二桥
22日下午1时7分,记者在武汉关19号码头登上武汉海事局海巡31505号船。船长董昌富介绍,他们将担任西安舰进入武汉市区水域的护航任务。
随后,海巡船加大马力,以每小时31公里的速度朝下游驶去。1时20分,在余家头水域,记者隐约可见下游的西安舰轮廓,舰首、舰尾和桅杆高挂旗帜。据介绍,这叫“满旗礼”,其礼仪是:将船上所有的信号旗,按照方旗与尖旗间插的方式,从船头至船尾悬挂起来,以示同庆与敬礼,是军舰的最高礼仪。
下午1时48分,海巡船前方几艘汽渡横渡江面,海巡船鸣响汽笛,为西安舰清理航道。2时18分,“长江22028号”拖船靠上西安舰,两艘拖船一起拖带西安舰。5分钟后,西安舰船员在船舷上列队,挂出横幅“向江城人民致敬”。下午2时25分,西安舰顺利通过长江二桥。
船队”挑着扁担”溯江而上
22日,记者乘船近距离观察西安舰拖带船队,发现船队呈菱形编队,西安舰在最左侧;中间两艘空驳船,“长江22026号”拖船位于其后;两艘各载运1500吨锰矿的驳船位于最右边。
据长航凤凰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王涛介绍,这一队形经过几次开会后才定下。考虑到西安舰船舷比拖轮要高,如果直接由拖轮拖带西安舰,不好固定缆绳,中间加上两艘空驳船,起到趸船作用。但是西安舰排水量达3700吨,为了整个船队的平衡,在空驳船的右侧再捆绑两艘满载锰矿的驳船,整个船队由位于中间最后方的“长江22026号”拖轮提供动力,就像“挑着扁担”一样,溯江而上。
在此之前,西安舰在阳逻上游的王家屋锚地进行了解队作业。4艘从上海一直拖带西安舰的驳船在此处脱离西安舰,拖船“长江22026号”也由西安舰的右舷换到左舷,单独拖带西安舰。(记者 查锴 实习生 吴巍)
“回家”路上两次历险
8时许,记者登上“长江22026号”拖船,拖船船长冯军向记者介绍了千里拖带西安舰的历程。
14日,船队在上海吴淞口和西安舰组成船队,一路上,穿过苏通、江阴、润杨、南京一、二、三桥、芜湖、铜陵、安庆、九江、黄石、鄂黄、阳逻和武汉长江二桥共14座大桥,行程达1125公里。
一路上拖船队历尽艰辛:16日中午,船队在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因为西安舰桅杆高近30米,而南京长江大桥离水面高度只有30来米,船队小心翼翼地操作,让桅杆从大桥两个桥墩的弧度最高点安全驶过。
21日,船队经过鄂州下游的牯牛砂浅滩,此处航道狭窄,且航道两侧泥沙淤积,极易搁浅。船队为顺利度过这段航道,多次开会商讨预案,最终找到航道的落槽船位,顺利通过。(记者 金振强 通讯员 刘迎军 熊峰 摄)
责编:王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