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
镇原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殡仪丧葬服务4008341834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县辖6镇13乡,总人口50.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26万人。镇原历史悠久,文化源长,素有文化大县之称,书法绘画美名远扬,民间艺术内容丰富,风格独特,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又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庆阳市民间手工编结技艺——镇原县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是流传于镇原民间的由劳动人民利用高粱秸秆制作灯笼的全部技术过程,是民众在参与文化创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本土人文环境、反映社会生活需要、寄托审美理想的文化形态。
镇原的高粱秆灯笼在明朝中晚期出现,主要在庙宇寺观中悬挂装饰,在清时十分盛行,民国时期发展到高峰,主要流传于平泉、南川、新城三镇和后山的方山、庙渠、殷家城等地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缓慢,进入本世纪时一些主要的手工艺人纷纷离世,传承链面临断裂危险。
镇原高粱秆灯笼制作的主要价值在于:首先它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它对研究陇东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建筑、考古学等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它有重要的现实人文、艺术价值。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回归自然日益成为人们普遍性追求,民间手艺和手工制品必将越来越为大众所喜好。
最后它具有日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粱秆灯笼制作凝结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在当今仍具有实用意义和经济开发潜力。
镇原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因其制作工艺元素复杂和创造思维的独特,而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在1982年上海全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展览中获得金奖,1987年在兰州宁卧庄宾馆代表庆阳民间艺术和日本民间艺术代表团进行了技艺交流,多次在省市级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中获得金奖,影响深远。
2011年3月,“镇原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原标题:《非遗里的庆阳丨镇原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