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平:为爱“减负” 让幸福“加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6 09:16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我们俩是自由恋爱,在北京一起打拼了6年,现在回老家创业、结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聊起去年6月6日的婚礼,29岁的赵科鑫脸上洋溢着幸福。去年他和妻子李梦贤从北京回到老家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专探乡于庄村,小两口在村里举办了婚礼。谈及彩礼,李梦贤告诉记者,她和家人看中的是赵科鑫的踏实勤奋,过多的彩礼反而会“冲淡”这份真情,“彩礼只要了1.88万元,我妈妈还自己添了一些,加上彩礼一起给我们当作创业基金。”

像李梦贤一样的年轻人在西平县越来越多。近年来,西平县多措并举推动“婚事新办、婚事简办”,鼓励宣传“集体婚礼”“骑行婚礼”等新式婚礼形式,创办“红娘协会”,搭建“新风”婚恋平台,发挥村民主体力量,让文明婚俗蔚然成风。

花样婚礼为爱“加码”

今年春天,西平县嫘祖海棠园万株海棠花竞相绽放,见证着12对新人的幸福时刻。红男绿女,宋代风韵,却扇礼、三揖三让礼、执手盟誓……在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的证婚下,新人们在“中式浪漫”中完成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婚礼。

这是在今年西平县第二届汉服传统集体婚礼上让新婚夫妇徐子恒、史圣楠难以忘怀的场景。史圣楠说,去年她和丈夫就筹划着办一场特别的婚礼,因为喜爱古风,又希望在婚礼上能看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史圣楠决定参加今年县里举办的集体婚礼。

“如果请婚庆公司办一场婚礼,至少要1万元。”徐子恒给记者算了笔账,“在海棠园参加集体婚礼,不仅费用全免,所有流程充满古风古韵,而且县委书记给我们当证婚人,还发了集体婚礼证书,终生难忘。”

“牲酒赛秋社,箫鼓迎新婚。”婚礼作为个人生命最幸福时刻之一,承载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和期望。婚俗是婚礼仪式感的体现,然而一些不必要的婚俗却会给新人带来压力。

“过去婚前有见面礼、看家礼、订婚礼、离娘费、上车礼、下车礼等,仅结婚当天程序就有20多项。”西平县民政局局长王晓杰说,“我们在传统中式婚礼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精简与调整,除去看家礼、离娘费等,只保留订婚礼,提倡零彩礼,婚礼当天只进行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仪式。”

婚俗流程精简,仪式感如何不减?西平县柏城街道邵庄社区的吴志强给出了答案。婚礼当天,吴志强的农家小院里灯笼高挂、红毯铺地,由30人组成的骑行车队一路护送新娘陆容,现场掌声迭起,热闹非凡。“现在提倡移风易俗,我是骑行队的,选择骑行的方式举办婚礼,不奢华却新颖难忘。当我把简办婚事的想法告诉她时,她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吴志强说。

将传统礼仪与时代新风融合,西平县已成功举办两届中式集体婚礼,县委书记担任婚礼证婚人,为36对新人送去新婚祝福。“举行集体婚礼旨在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弘扬文明新风。新人们引领了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在爱情的扉页上留下了美好、灿烂、真诚的青春印记,为全县青年作出了表率。”侯公涛说。

特殊红娘为爱牵线

在西平县,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公益红娘,她们不仅给单身青年“牵线搭桥”,促成一段段美好姻缘,更活跃在各个村子里为移风易俗工作撑起一片蓝天。

去年以来,西平县鼓励全县各村妇联主席成为公益红娘,及时发布适龄单身青年的相亲信息,并且以盆尧镇陈老庄村为试点,成立“红娘协会”,大力倡导婚育文明新风。

陈老庄村妇联主席陈春荣是“红娘协会”的一员,平日里她最常做的事就是去村里各家各户“摸清底子”。陈春荣告诉记者,每年她们都会把各组婚龄男女青年名单排查一遍,谁家孩子该订婚、谁家孩子该结婚做到心中有数,底子清思路就明,干工作才好下手。

“移山易,移俗难。”这是陈春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民一直遵循着流传下来的老规矩,但老规矩不一定都是好的,也不一定都适应新形势。”她和记者分享了工作心得,“在基层要想把移风易俗工作做好,就6个字——嘴勤、腿快、热心。”

去年4月30日,陈老庄村一组的高国立、赵爱珍夫妇开始商量小女儿的婚事,面对男方拿来的11万元彩礼和多件礼品,赵爱珍夫妇犯了难:该不该收下这笔彩礼?

陈春荣听说之后,主动和赵爱珍联系:“咱们看中的是孩子的人品,不是金钱,听说女婿事业上刚刚起步,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咱家大女儿还是村妇联干部,移风易俗你要起带头作用。”在陈春荣的劝说下,赵爱珍当天就退回了彩礼和礼品,女儿婚后生活也幸福美满。在高国立、赵爱珍夫妇的带动引领下,村民的观念也逐渐发生转变,“零彩礼、低彩礼”嫁女的婚事不断涌现。

如今,陈老庄村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红娘队伍,走访摸排适婚单身青年基本信息,宣传移风易俗,让群众逐渐接受新事新办婚嫁理念。除此之外,“红娘协会”还定期开展各种婚恋咨询、婚恋课堂等志愿服务,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和家庭观。截至目前,陈老庄村的红娘们已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参与调解婚恋纠纷、化解家庭矛盾60余起,促成4对新人喜结连理。

共襄盛举为爱助力

今年6月的一天,80多岁的于忠显顶着烈日来到专探乡于庄村爱心协会。最近爱心协会牵头提出了一项于庄村婚礼宴请的新举措,身为会长,他心里记挂着这一举措的推广情况。

在距离于庄村10公里的赵寺村,70多岁的耿孟冬正坐在“村民大食堂”的“移风易俗宴会厅”里,和红白理事会成员讨论《红事白事操办指南》的完善方案。

充分发挥乡村主体作用推动婚俗改革的例子,在西平县还有很多。“我们退休前是老师,现在年纪大了也想发挥余热,移风易俗是好事,我们愿意出力。”耿孟冬说。在于庄村爱心协会,一旁的村民告诉记者,像于忠显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里谁家有大事都喜欢找他们商量,也愿意听他们的意见。

“婚俗改革这样的‘硬骨头’他们来办,好使!”专探乡党委书记陈亮感慨道,“树典型很关键,正能量和新风尚会‘传染’,像于老师、耿老师这样的典型是村子里的榜样和财富。”

除了发挥长者道德引领作用,西平县还广泛选树典型,发挥榜样力量。近年来,西平县对“移风易俗示范户”“文明家庭”“新事新办好家庭”“乡村光荣榜”先进典型人物进行评选表彰,全县评选“移风易俗示范户”836户、“文明家庭”1275个、“乡村光荣榜”典型人物2438人,弘扬正能量,在全县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银龄力量”和典型榜样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村民办红白喜事的选择,婚礼前少彩礼、简仪式,宴席上有标准、不浪费,成了专探乡大部分村民的选择。

如今在西平县乡村,活跃着12支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志愿服务队,“文明节俭婚丧”“村民大食堂”等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品牌活动,在各村开展活动2700余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让更多青年愿意返回农村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村婚恋市场不对称状况,破解高价彩礼问题。

作为嫘祖故里,西平县近年来锚定纺织服装产业,打造产业制造平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建强产业工人队伍,目前建有中部较大的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实施服装产业“归雁工程”计划,出台激励政策、优化工作环境,动员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目前,全县纺织服装企业共有产业工人6000人。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侯公涛说,“婚俗改革作为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西平县以此为抓手,坚持重在正面引导、重在建设养成、重在群众参与,积极推进喜事新办,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建设文明美丽富裕和谐宜居西平增添强大的精神力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