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为白事服务 4008341834什么能得到宋朝百姓自发的拥护与爱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6 14:55

原创 司马光为什么能得到宋朝百姓自发的拥护与爱戴?

2024-10-20 14:30

发布于:天津市

本文节选自赵冬梅《大宋之变,白事服务 40083418341063—108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文章标题为编者所拟,以下为正文部分。

黄叶落

六月十二日,司马光病情再度加重。

这一次发病,脚上的疮引发的脓肿一直肿到前脚掌,导致整个脚面都不能着地,只能仰面躺着。太皇太后遣来的医官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是“司马相公恐怕是来日无多了”。太皇太后闻言,神色泫然,良久不语,随后下旨,司马相公居家休养,为国珍摄,暂可不必忧劳国事。

然而,值此新旧交替、路线变换之际,司马光哪里可以静得下心来踏实休养?他的心里有太多的事情放不下。

司马光放心不下的头一件事是对西夏政策。他主张尽早与西夏正式休兵,结束边境的紧张状态,与国休息,与民休息。

司马光认为,用兵是神宗时期一切恶政的源头。他在给哲宗和太皇太后的形势分析报告中写道“在我看来,如今公家和民间资源耗竭,疲敝不堪,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用兵”,尤其是既无战略规划、又无充分准备的非正义的用兵。

(影视剧中西夏的铁鹞子)

神宗的西北拓边行动,既没有通盘的战略考虑,也缺乏有秩序的战场组织。一个大国主动发动的对外战争,就像是做小买卖,放任“边鄙武夫”去折腾,赢了是皇帝英明,输了便处罚将领。战场之上,宦官成为统帅,神宗遥控指挥,朝令夕改—打着打着,一封手诏下去,将领之间的统属关系就变了—种将军手下的军队、所控制的给养,原本归王宦官节制,忽然就不归他管了,王宦官的如意算盘全数落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麾下的数万军队在沙漠的朔风里饿死、冻死和逃跑。这样的战争简直就是灾难本身!

司马光希望,趁着新帝即位,摆出大国胸怀,高屋建瓴,早下诏书,赦免夏人罪过,归还宋朝从西夏掠取的土地,恢复之前的朝贡关系,重建两国间的和平。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把握宋夏关系的主动权,恢复“天子”的体面与尊严,与民休息,与国休息。

六月,听说夏国使节前来,司马光连上三札,请求扶病入见,早定大计。太皇太后制止了司马光。司马光建议将边疆问题交由文彦博讨论,最终,文彦博的意见与司马光相同,太皇太后接纳了二人的建议,宋与西夏恢复了和平交往。

役法改革也是司马光心心念念的。司马光坚信,原则上差役优于雇役;但他也承认,部分役种“雇”优于“差”,各个地区的情况也有不同,必须予以尊重。蔡京、蔡朦事件更让他意识到事情的复杂性。六月二十八日,司马光专门上疏重申役法改革问题,特别强调,权力下放到县,允许各县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的差役执行办法,他说:“对于民间利弊的深入了解,转运司不如州,州不如县。”假以时日,司马光也许可以成长为一个更为务实的政治家。

八月六日,司马光最后一次上殿,面见太皇太后。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上殿,事先并未报告。司马光为什么要上殿?因为竟然有人要恢复青苗钱!青苗钱,在司马光眼里是如假包换的害民之法。在司马光的坚持下,朝廷已于闰二月下令废除青苗钱。可是谁想到,才到四月间,“青苗钱”竟然改头换面,又偷偷地溜回来了。司马光起初被蒙在鼓里,到八月五日,才得知真情。他愤然上殿,在帘前高声抗议:“不知是哪一个奸邪之人,劝陛下复行此事的!”

(影视剧中的司马光)

当司马光拼着老命喊出这一声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像被雷劈了一样站在当地,一句话也不敢说。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范纯仁。司马光所选定的政治接班人范纯仁做出了部分恢复青苗法的提议。

范纯仁有充足的理由—政府缺钱花啊!神宗朝攒下的钱并没有拿出来打入正常的财政支出,司马光主政之后所做的主要努力是减少民间税费,换句话说,也就是减少政府的收入,可是政府的开支并没有相应减少。在范纯仁看来,青苗法害民,是因为执行不当,如果适当控制,为什么不可以用?当然,他也知道司马光对青苗法的态度,所以,青苗法的恢复推行是遮遮掩掩的。如今,被司马光当面这么一喝,范纯仁真如五雷轰顶,不能动弹。

司马光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像我们一样理智地思考青苗法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他只是感到了失望,并因失望而愤怒。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司马光的失望在一点一点加深。朝廷要求推荐学官,司马光推荐了王大临,那是他在郓州做通判管理州学的时候认识的一个老学生,“通经术,会讲课,安仁乐义,誉高乡曲,贫不易志,老不变节”。朝廷立刻批准,任命王大临为太学录。可是朝廷的任命状抵达的时候,王大临已经过世。司马光并没能等来多年后的师生重逢。

坏消息接踵而至。司马光推荐过的一个官员孙准出了问题。孙准跟老婆娘家的人发生诉讼,遭到了罚金处分。这件事本身跟司马光没有关系,可是司马光自责,自己可是在推荐词里说“孙准行谊无缺”的,这能算得上“行谊无缺”吗?司马光上奏朝廷,自责“举非其人,请连坐”。“我最近上奏,要求提高荐举在官员选任中的权重,建议举人不当者,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我是宰相,自己立的法,自己第一个违犯。倘若不加处罚,又凭什么约束别人?”这件事情发生在八月二十六日。

两天之后,司马光上奏朝廷,请求授予已故殿中侍御史里行陈洙的一个儿子官职。陈洙是谁呢?仁宗末年的御史,跟司马光一起力谏仁宗及时立储,“忘身殉国,继之以死,而天下莫知”。他们共同奋斗,把英宗扶上了皇位,可是英宗之子神宗却把国家搞成这个样子。司马光泪眼迷离。

三天之后,九月一日清晨,司马光溘然长逝,得年六十八岁。那一枚烈风中的黄叶终于坠落。

举国同悲哭文正

司马光死了,他是累死的。病中的司马光“躬亲庶务,不舍昼夜”。朋友担心他的身体,劝他说:“诸葛孔明二十罚以上的罪过都亲自处理,操心太细,因此落下一身的病。大人不可不引以为戒啊!”司马光答以“死生,命也”,反而更加用力。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司马光已经失去意识,他喃喃自语,就像是在说梦话,又像是在做临终嘱托。司马康俯身贴耳倾听,断断续续听到的都是朝廷、天下,只听得司马康满脸泪水。司马光死后,家人在他的书房里找到八页文稿,那上面说的都是当世要务。司马光真的是在“以身殉国”,他用生命实践了修齐治平的理想。司马光二十岁中进士,为宋朝服务四十八年,官至宰相,位极人臣,然而终身衣着朴素、饮食简单,保持了书生本色,只在洛阳置下一处小小宅院和三顷田地,那三顷田地,元丰五年张夫人去世,“质田以葬”,已经不无损失。

在司马光的心中,是非最大。他直道而行,梦想建立一个上下和谐、秩序井然、安定富足的国家,“让中外之人都能安闲地吃饭、喝茶、游赏、嬉戏,不受战乱的惊吓,不用担心有人窥视窃听”,没有战争和动乱,社会秩序稳定,老百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丰年留客有鸡有肉,腊酒虽浑,宾主尽欢。这是最简单的梦想,也是最宏伟的蓝图。为了这个理想,司马光反对朝廷对百姓的过度剥削,他主张皇帝和国家要削减开支,要藏富于民,给老百姓休息的时间。

当朝廷政策违背他的理想,司马光断然离去,对于神宗捧出的枢密副使的高位,他不屑一顾,情愿躲在洛阳编著《资治通鉴》,一躲就是十五年,开封的荣华富贵只等闲。当太皇太后发出召唤,委以大政,给他调整政策、救民出水火的机会时,司马光明知艰险,仍毅然还京,主持调整大计,“尽人谋而听天命”,这就是“司马相公”的态度。

司马光曾经为韩琦祠堂写作碑文,他借韩琦的口说:“为人臣者,当尽力以事君,死生以之,只看事情本身的是非如何。至于成败,那是天命。怎么可以因为事先担心事情不能成功,就撒手不管呢!”

(韩琦像)

这样的司马相公死了。太皇太后得到消息,恸哭了一场,小皇帝也掉了眼泪。司马光是九月初一过世的,初六日正是每年一度明堂祭天大典的日子,而这一次的明堂是哲宗即位以来的第一次。作为首相,司马光本来是当仁不让的明堂大礼使,这个光荣的差使,由于身体状况,司马光辞掉了。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司马光竟然没能撑到明堂这一天。想到这里,太皇太后、吕公著、范纯仁诸人都无比感伤。国之大典不可废,六日,太皇太后忍住悲伤,完成了明堂大典。可以告慰司马光的是,此番明堂大赦所颁布的利民措施,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多。14明堂大典完毕,哲宗宣布,由于司马光之丧,此次明堂,取消祥瑞展示、百官称贺环节,只行大赦之仪。15大赦仪式后,太皇太后和皇帝一起驾临宰相府,吊唁司马光,“哭之哀甚”。

哲宗下令,司马光“赠太师、温国公,赙银三千两、绢四千匹,赐龙脑、水银以敛”。16哲宗御篆,亲自为司马光书写了神道碑的碑额—“忠清粹德之碑”,并命令苏轼为司马光写作神道碑文,又赐银二千两,专门为司马光修盖碑楼。司马光的谥号被定为“文正”,这是一个文官所能得到的最崇高的谥号。

司马光得到了一个宋朝高官所能得到的所有哀荣,还有一般高官得不到的老百姓的爱戴。得知司马光过世的消息后,“首都百姓主动罢市,前往司马府外吊祭,很多人典当了衣物来置办祭品”。司马光的灵柩离开首都,运往涑水老家安葬,起灵那天,开封人“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

司马光在涑水故园下葬的日子,是元祐二年(1087)正月初八日。这一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可是在初八这天,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葬的人却有好几万,从司马家的墓园一直排到远处的峨眉岭上。这些素昧平生的人素服哀嚎,就像是在哀悼自己死去的父母亲人。负责主持司马光安葬仪式的户部侍郎赵瞻、大宦官内侍省押班冯宗道回朝报告,惹得太皇太后又是泪水涟涟。开封有人画了司马光的像,刻印出来到市场上去卖,开封人家几乎一家一幅,外地人也纷纷到开封来购买司马光像,不少画工因此致富。人们像供奉祖先和神明一样供奉司马光。

为什么人们这样爱戴司马光?答案很简单,因为司马光爱百姓,在朝廷与百姓之间,司马光所考虑的,不单单是皇帝和朝廷,还有老百姓。皇帝、朝廷、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宋朝国家,司马光所关注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他希望在朝廷和老百姓之间求得和谐,建立平衡的统治秩序。司马光的这番努力,这番心意,老百姓收到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