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红白喜事移风易俗见闻:没了人情负担,多了文明风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6 00:57

新华社济南12月7日电 题:没了人情负担,多了文明风尚——山东淄博、胶州红白喜事移风易俗见闻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张旭东、邵鲁文

“2012年底,我的同姓大爷李呈祥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在坟旁烧了他给别人办丧事时用来接骨灰的八抬大轿,这个老习俗就此终结了。”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太河村村主任李洪海至今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近年来,类似移风易俗的故事,在山东淄博、胶州等地还有许多。当地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多种措施提倡红白喜事简办,不仅减少了攀比浪费之风,也大大降低了村民负担,同时也推动村民将孝道尽在平时,带动乡村更加文明和谐。

白事:丧事简办,村民一场葬礼省万元

说起移风易俗,李洪海打开了话匣子。“其实大多数村民也不愿意再大操大办,但没人敢带头。”李洪海说,为此,2012年村里以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制定了新的约定:葬礼上不再用八抬大轿、不再用食盒、不再送浆水、不再披白布,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绝大多数村民表示赞同。

当时,村民李呈祥家有个专门丧事用的八抬大轿,每次村里有人去世,他去帮忙,一次能挣几十元。新村规出来后,李洪海去给李呈祥做工作,李呈祥同意了,但当时已生病的他有一个请求:“能否自己死时再用一次?”就这样2012年底李呈祥去世后,这个轿子也就随了他的心愿,用后在坟边烧了。

“虽然起初也遇到一些困难,但做通头一两个工作后,村民都很乐意遵循新村规了。”李洪海说,一些老形式实在浪费,村民早就想改。例如,此前丧事中的祭拜,每家亲戚需要送大食盒或小食盒,大食盒里有8只鸡,还有许多肉、菜,每个花费就得二三百元。

在青岛胶州市,丧事简办兴起后,受到村民的欢迎。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管理村村民2005年初刚搬了新居,村民刘秀明说:“现在都是楼上楼下,要是再吹喇叭,邻居就不用睡觉了。”

今年61岁的村民栾宝森的父母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去世,都是按照村里的新办法办了丧事。他说,他的父母有8个子女,按照过去的习俗,至少要请两支吹鼓手,还得请唱戏的。晚上子女得一直跪着,到了冬天跪久了实在受不了。

“另外,我们要租车,买花圈、墓碑、纸扎、纸香等,一套纸扎就得上千块。”栾宝森说,现在在殡仪馆给老人办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既简单又体面。

在临淄、胶州等地,通过丧事简办,村民省了心、省了钱,少了攀比之风,一场葬礼普遍能省下近万元。“原来花费近万元,现在也就一千元多点。”临淄区金山镇东崖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孙玉发说。

红事:随礼封顶,随礼不坐席,“看着是亏了,实际是省了”

在淄博临淄区凤凰镇南太合村,有个已经坚持了30多年的规矩,红喜事上,除了主家直系亲戚或特别交好的朋友,乡里乡亲只随5毛钱的礼金,而且也不参加宴请酒席。“家家户户都这样,你送张100元的来,也得退给你99块5毛钱。”南太合村民路荣发告诉记者。

虽然“5毛份子钱”略显“极端”,但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淄博各地喜事简办已蔚然成风。临淄区金山镇洋浒崖村村民谢荣霞告诉记者,现在办婚事村民随礼由以前的100元、200元变为50元,但“随礼不坐席”后她并不“亏本”。她儿子的婚宴只摆了6桌,仅宴请了直系亲朋和女方亲家客人,花费2000多元,“以前一桌普通宴席加上烟酒得六七百元,光村里乡亲就得30多桌,花费2万多元都不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